指揮這一行(五)——歌劇

英國皇家歌劇院。一場歌劇演出開演之前。© ROH / Sim Canetty-Clarke
英國皇家歌劇院。一場歌劇演出開演之前。© ROH / Sim Canetty-Clarke


指揮這一行(五)——歌劇
Inside Conducting — Opera


作者:克里斯多夫·席曼(Christopher Seaman)*

歌劇指揮需要有深厚的聲樂知識,並深刻了解作品風格和表演藝術傳統,他除了具備交響樂指揮的所有技能外,還需要有更多方面的能力。對於歌劇指揮,從新製作的歌劇接手,是比較理想的,因為音樂部分可以先行彩排,並在歌劇整體彩排之前打磨好,但即便如此,仍有許多重要問題待解,如:對於選角(casting)指揮有發言權嗎?他會確定用哪一版本的曲譜演出呢?還需要多少次樂團彩排?樂團各聲部在樂池如何排坐?有沒有經驗豐富的題詞員(prompter)協助?對於複雜的歌劇來說,題詞員是不可或缺的。

若指揮對排演的歌劇心生厭惡,那他是很難幹好的。有些歌劇導演極力想呈現“原創風格”,將自己的“詮釋”強加於作曲家的清晰意圖之上。我曾看過一場《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Tristan and Isolde)》,其中伊索爾德的終曲《愛中死(Liebestod)》竟然是在布蘭甘妮(Brangäne)懷中而非在特里斯坦的屍體上演唱的。好的導演應該是從音樂本身獲得啟發和引導——許多歌劇中,歌手的位移和身段是有音樂暗示的。另外一些實際問題也很關鍵,如不要將歌手調度到他看不見指揮的位置、或者令其歌聲消解在舞台側翼和佈景之中的不當位置。

伊索爾德的《愛中死》劇照 © Matthew Williams-Ellis
伊索爾德飾演者演唱《愛中死》劇照 © Matthew Williams-Ellis

若是中途從另一指揮那裡接過歌劇的指揮棒,那妥協是不可少的。可能已沒有多少時間彩排,而你會被強烈要求坐在樂池觀看前任指揮的最後幾場演出,這樣輪到自己上場時不會因為指揮風格太過於不同而把事情搞砸。

歌手們接觸一部新歌劇時,會因各自經驗各異、訓練方法各異、聲音潛質各異而對作品有不同的理解。指揮需要全盤了解,然後將其標準化,但若只求將就每一個人,就會失去主見。這再一次需要妥協——各方面的妥協。重要的是,步入歌劇院時,你需要更現實些,並理解歌劇院建築以及樂手們的秉性,不過每次情形都會不一樣。

各聲部唱段你都得學習(最好你自己也能唱出來),並確保發音正確。如果碰上你第一次接觸的語言,最好能找一名歌劇教練(opera coach)上幾堂課。你還需充分熟知樂團聲部,其熟知程度不亞於準備指揮一首交響曲的要求。

指揮歌劇的手部動作會揚得比指揮交響音樂會高一些,因為舞台更高些了,但要留心的是,不要讓樂手們誤以為這是要求他們演奏更大聲。每一個歌劇樂團都知道,不論譜子上怎麼寫, 指揮都有可能要求他們把音量處理得小一些。

對於一部新製作,有很多重要問題需解決。首先,你要確定好曲譜版本,因此你得了解不同版本之間的差別以及背後的歷史緣由。然後,你要確保樂團各聲部的分譜是有序的,即便於彩排的標號和聲樂譜上的標號是一致的。你需要和每位歌手單獨彩排,並與助理指揮和歌劇教練溝通,這樣所有人對音樂理解都是同步的。如果歌劇中還有芭蕾舞,編舞需要知道你的速度,並且願意按這個速度來。 為了與歌手建立默契,你要盡可能多的彩排,並確保音樂能跟舞台上的調度合拍。如果你覺得導演的意圖干擾到音樂的最好呈現,你可以提出來,但這很可能會引發爭執。

第一次樂團彩排只有樂團單獨在場。如果歌劇故事不是那麼令人熟知,你可以先簡要講解一下舞台上是怎麼演的,好讓樂手心理有本劇情譜。接下來的彩排是“坐彩排(sitzprobe)”(歌手們在舞台前沿坐成一排,樂手則在樂池演奏)、鋼琴伴奏的帶妝彩排(piano dress rehearsal,有些指揮喜歡將這一彩排安排在“坐彩排”之前)、樂團伴奏的全體“行走彩排(wandelprobe)”、以及開演之前的全體帶妝彩排(dress rehearsal)。

坐彩排(sitzprobe)
坐彩排(sitzprobe)

如果歌手覺得樂團奏樂蓋過了他的嗓音,他會唱得更大聲,聲帶也會拉得更緊。必要時降下樂團的音量,是指揮該為歌手做的。歌手在舞台後區(upstage)或四處走動時,他們是聽不清樂團演奏的,這時指揮需要提示歌手何時加入演唱,或者要樂團在某個必要的提示點(cue)到來時奏得凸出一些。大多數歌劇院都有音效設計,以便使舞台上的人能更清楚的聽見樂池的奏樂。

歌劇指揮需要掌握的另一技巧,是如何為宣敘調伴奏。如果歌手相信指揮能跟上他,那他在表演宣敘調時,會更隨性自如一些,藝術性和戲劇性會綻放出來,整個演出也會熠熠生輝。在《曲譜和指揮台(Score and Podium)》一書中,弗瑞德里克·普若斯尼茨(Frederik Prausnitz)對如何處理莫扎特《魔笛》中一段棘手的宣敘調作了很出色的總結。指揮若欠缺下意識的反應,不僅會阻礙歌手的發揮,也會使整場演出不夠流暢。

沒有誰能一直全力演唱。彩排時,歌手常常只用“半唱(mark)”,以確保正式演出時有足夠力氣。最好讓歌手自己決定何時“滿唱”、何時“半唱”,只要你心理有數就行。歌手一般在演出前帶妝彩排時會全力以赴的唱出來。

演唱歌劇是壓力很大的工作,因此歌手需要指揮的支持。有些角色的唱段很難背下來,受涼或喉嚨發炎會使嗓音變差,導演堅持要求的某些動作也會令演唱更困難,演出服穿上可能又熱又不舒服,而大多數假髮會遮住耳朵。彩排要計劃好,這樣歌手不用長時間無所事事,白白等待。

指揮對待歌手的態度也是很關鍵的。你要盡可能多看看他們,盡可能給予積極的眼神,因為歌手需要你在音樂以及道義上給他支持。我覺得看著舞台能激發我的靈感:視覺上的觀感能助我跟上劇情的發展,並指揮樂團在音樂中表現出來。若能預知歌手的每一步將要做什麼,會令歌手更有信心,他們也能即刻感受到指揮是否與他們的呼吸同步。積極的態度是極其重要的,歌手有第六感,能察覺到指揮是否喜歡他們的嗓音——如果你確實不喜歡,那決不能讓他知道才行。俄羅斯著名歌唱家菲奧多·查理亞平(Feodor Chaliapin)曾說:“當我站上舞台,腦海裡只有我最可惡的敵人——指揮!”,我很想知道, 他所說的指揮具體是誰。

指揮偶爾需要展現強有力的一面。如果歌手跟不上你,那他要么是不能,要么是不願。這兩種情況得分別討論了。演出時——儘管很罕見——歌手也會犯很嚴重的錯誤。萬一發生了,你得保持鎮定,控制住,不讓他繼續(就像警察控制交通似的),然後在進入下一唱段時給出提示。

雖然歌劇演出是這個星球上最複雜的人類活動之一,但它也是最令人有成就感的活兒之一:需要音樂、戲劇、技術技巧獨一無二結合而成。許多人可能會說,歌劇是藝術之冠。一位有功底、令人有安全感、且給予人靈感的指揮能讓歌手和樂團共煥光彩。

【翻譯:譚譚(譚爍)


相關閱讀
指揮這一行(一)——與樂團管理層的關係
指揮這一行(二)——協奏的藝術
指揮這一行(三)——劇目策劃
指揮這一行(四)——作曲家


*克里斯多夫·席曼(Christopher Seaman, 1942-)早年曾擔任英國倫敦愛樂樂團的定音鼓首席,之後被任命為英國廣播公司(BBC)旗下蘇格蘭交響樂團首席指揮,其以指揮身份活躍於國際樂壇長達四十餘年,目前是美國紐約羅切斯特愛樂樂團(Rochester Philharmonic Orchestra)終生桂冠指揮。本篇譯自席曼2013年著作《指揮這一行(Inside Conducting)》(p.46-49,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


© 譚譚演譯
用內容,成就觀眾的你、藝術的真、票房的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