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TA说
百度百科·TA说
物种说
分享物种知识
蚕宝宝的饲养利用历史及有关的人文风俗
新石器时代的考古表明,公元前2750年以前,今浙江吴兴钱山漾地区的先民已利用蚕丝织成绢片、丝带和丝线。公元前十三世纪,桑、蚕、丝、帛等名称已见于甲骨卜辞。蚕丝和大麻、苎麻,以及后来的棉花一道,为中国人主要的衣着原料,蚕桑也就成为中国农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蚕宝宝又名桑蚕,鳞翅目蚕蛾科动物,是以桑叶为食料的吐丝结茧的桑蚕是经济昆虫之一。桑蚕起源于中国,早在四、五千年前,我们祖先就栽桑养蚕,是举世公认的伟大发现之一。桑蚕是完全变态昆虫,一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等四个形态上和生理机能上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蚕宝宝起源于中国。由古代栖息于桑树的原始蚕驯化而来,形态和习性与今天食害桑叶的野桑蚕。

蚕宝宝又名桑蚕,鳞翅目蚕蛾科动物,是以桑叶为食料的吐丝结茧的桑蚕是经济昆虫之一。桑蚕起源于中国,早在四、五千年前,我们祖先就栽桑养蚕,是举世公认的伟大发现之一。桑蚕是完全变态昆虫,一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等四个形态上和生理机能上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蚕宝宝起源于中国。由古代栖息于桑树的原始蚕驯化而来,形态和习性与今天食害桑叶的野桑蚕

蚕宝宝的饲养利用历史

中国是最早利用蚕丝的国家。古史上有伏牺“化蚕”,嫘祖“教民养蚕”的传说,又说黄帝元妃西陵氏为“先蚕”,即最早养蚕的人。

新石器时代的考古表明,公元前2750年以前,今浙江吴兴钱山漾地区的先民已利用蚕丝织成绢片、丝带和丝线。公元前十三世纪,桑、蚕、丝、帛等名称已见于甲骨卜辞。蚕丝和大麻、苎麻,以及后来的棉花一道,为中国人主要的衣着原料,蚕桑也就成为中国农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达数千年的实践中,中国人积累了丰富的养蚕经验,蚕已在室内饲养。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养蚕已有专用蚕室,蚕病的防治受到重视,并采用了浴蚕种技术,公元三世纪后期,出现了小蚕恒温饲养,说明当时对于蚕的生长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已有一定的认识,但直到元代《士农必用》中才对蚕的生长的各阶段所需温度有详细说明。晋代对于蚕的微粒子病和软化病已有所认识,时称“黑瘦”和“伪蚕”。

公元六世纪三十年代,据《齐民要术》记载,人们还从种茧的选择和盐腌贮藏来防治蚕病。宋元时期,对于蚕病的防治更进一步,贮茧方法除盐渍之外,复又出现日晒和笼蒸。与此同时,做为防治蚕病的主要手段的浴蚕方法也得以改进,早期浴蚕主要在川中进行,宋代出现了朱砂温水浴法,元代出现了天浴,利用低温选优汰劣。

《陈旉农书》中探讨了蚕生僵病与湿热风冷的关系,《农桑辑要》则总结了蚕病与叶质的关系。明代(1368-1664)出现了天露、石灰水、盐水浴种等方法。并采用了杂交方法培育嘉种,以提高蚕的防病能力,还出现淘汰病蚕防止蔓延的方法。

中国的养蚕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对世界蚕业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公元前十一世纪,养蚕技术随箕子传入朝鲜,随后复又传到了日本。秦汉以后,中国的养蚕技术通过举世著名的丝绸之路传入到中亚、南亚及西亚地区,六世纪世纪中叶,君士坦丁堡国王通过印度僧侣从中国私运蚕种至该国,是为西方蚕业之始。

中国是最早利用蚕丝的国家。古史上有伏牺“化蚕”,嫘祖“教民养蚕”的传说,又说黄帝元妃西陵氏为“先蚕”,即最早养蚕的人。新石器时代的考古表明,公元前2750年以前,今浙江吴兴钱山漾地区的先民已利用蚕丝织成绢片、丝带和丝线。中国的养蚕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对世界蚕业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与蚕宝宝有关的人文风俗

蚕桑是江南地区最为重要的农事,有史可载的养蚕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因此在古代有专门民间蚕神信仰崇拜,有些风俗习惯和蚕桑直接相关,甚至在过去这些风俗贯穿人的一生。

首先与蚕桑有关的是取名,农村地区如今还叫“做三朝”,过去给小孩取名往往会带一个“财”字,比如财毛、财发、财龙等等,比如女孩还有取“蚕丫”的乳名,事实上最初的“财”字并非寓意“发财",而是因为“财”与“蚕”同音,寓意蚕事丰收。而像这类乳名或正名,过去往往可以推测出其出生年月,即养蚕时节所出生的。

当婴儿六个月左右要开荤时,农村地区有的老人们会按习俗将一条刚刚孵化的小蚕塞到婴儿口中。有一说是因为蚕宝宝幼虫有清心明目的功效。

而且在每一年的腊月十二蚕花生日那天,按照习俗每户人家要做“茧圆”来酬神。所谓“茧圆”就是用米粉制成形似蚕茧的小汤圆,颜色有青白两种,青色代表桑叶,白色代表茧子,象征蚕宝宝“吃青还白”,做好后要供奉绘有蚕花五圣、马鸣王菩萨的六神牌。

清明前一日或清明日,民间要吃螺蛳,将螺蛳用针挑出,称为“挑青”,这里的“青”有一说是指的是蚕病“青娘”,吃完后要用力将螺蛳壳扔到屋顶,俗称“除瓦蛆”。

据说瓦蛆是一种毛毛虫,生活在过去的瓦房上,这种虫会在养蚕时节从屋顶落下伤害蚕,但瓦蛆特别喜欢油,把螺蛳壳扔到屋顶后瓦蛆就钻到螺蛳壳里不出来了。瓦蛆虫到底长啥样?有些年长的人见过,但大多数人也没到过,也不清楚学名到底叫什么。当然这种扔螺蛳壳的风俗也有一说是螺蛳壳在屋顶的响动会吓跑老鼠。

蚕有关的还有“毛脚”的称呼,在杭嘉湖地区会将未过门的准新郎、准新娘称为“毛脚女婿”、“毛脚媳妇”。这里的毛脚一词也与蚕有关。蚕在成熟后要上蔟作茧,俗称“上山”,当蚕幼虫的吐丝作茧后需要变成蚕蛹,这个过程大概需要2、3天时间。

此时蚕茧内的蚕宝宝已经缩成一团,慢慢形成棕色的蛹形,但是这三天最初透过薄薄的蚕茧还能看到清晰的蚕脚,因此就称为“毛脚”,古人就把这种蚕幼虫到蚕蛹巨大的变化转移到准新郎、新娘的身份变化上。

传统婚礼习俗中,蚕文化更为突出。比如塘东的婚礼中有接“蚕花盆”的习俗,用盛满米的盆,上插一对大红烛,由新人交给父母长辈。过去新娘的嫁妆里还必须有蚕花竹、蚕花鸡、蚕花匾等等。

与蚕有关的风俗是在丧葬上,这个风俗叫“扯绵兜”或“拉绵箱”。这种寓意也很明显,将逝者比作蚕蛹。由晚辈将蚕丝棉扯开后敷逝者脸部和身上,数量上土话叫做“三嚣”,即三张单数。

次序按照逝者的儿子、媳妇开始,然后女儿女婿、侄儿侄媳、外甥外甥媳、内侄儿侄媳、寄拜儿子儿媳、已成家的孙辈等等,严格按照亲疏程度顺序进行。

蚕桑是江南地区最为重要的农事,有史可载的养蚕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关于孩子取名、与蚕有关的称呼,以及传统婚礼或者丧葬上,都与蚕宝宝有着密不可分的风俗文化

扯绵兜时一般由夫妻两人完成,男跪东侧、女跪西侧,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绵兜四角扯开,一共扯三嚣,每扯完一嚣掐下一小缕丝绵,并系在衣服的纽扣上,有些地方还会将这一小缕丝绵翻入小孩的棉衣内起到先人保佑、辟邪的作用。在丧礼上如果“扯绵兜”越厚也就代表了逝者子孙后代越繁盛。


参考资料:

(1)、《齐民要术》;

(2)、《士农必用》;

(3)、《农桑辑要》;

(4)、《陈旉农书》;

(5)、《诗经》;

(6)、《西京杂记》;

(7)、《搜神记·女化蚕》;

(8)、《白马化蚕》;

(9)、《原化传拾遗》;

(10)、《中国历史全知道》。

作者  陈威远|2020-11-23 13:09:37
阅读3821 15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百科立场。举报
本文经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物种说
分享物种知识
物种说
分享物种知识 百科特约作者
1240
篇文章
粉丝
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