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執屋」與上主宣教(一):我們的屋

289
贊助本文

華人社會有過農曆年傳統,習俗之一是「執屋」,其中是「年廿八洗邋遢」。家家戶戶都會進行大掃除。「執屋」是廣東話,意即執拾家居,使家居變得乾淨、有序和更宜居。上主對受造世界的救贖是一場執屋行動(God’s oikonomia),目的是使住在其中的眾生萬物,可以自由地活出他們的豐盛(約十10)。執屋行動包括設計、清除、消毒、裝修、佈置等。上主不是唯一執屋的行動者,祂也邀請眾生萬物參與其中,特別是人類(創一26、28)。有別於個人執屋,受造世界的執屋牽涉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等面向,不但因為眾生萬物所需要的,非個體可以自己提供的,更因為群體生活就離不開社會系統(social system)。所以,上主執屋必然公共。靈性,也必然是公共靈性。

我們的屋—生態視野

執屋先要了解現時的屋之狀態。因人類活動導致溫室效應的地球暖化日趨嚴重,帶來極端天氣。這對在這屋內生活的眾生萬物產生不同程度威脅。本文嘗試集中都市化的生態,不但因為我來自大城市,更因為預計到2050年,68%全球人口將住在城市。相對於已發展國家,發展中國家的城市人口持續增加,因為這與城市集中資源有關,例如,經濟、教育、醫療、政治等。都市發展改變土地用途之外,也驅逐其中的棲身者,例如,動物。有別於自然環境,城市倚賴外面供應才可生存。反諷的,城市卻像「吸血鬼」,吸納周邊資源,使其不斷壯大,成為「帝國」(empire)。周邊的存在是為服侍它、供奉它。就著都市生態系統,我們有以下關注:

第一,因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對食水需求不斷增加。結果,城市周邊地方的水源都轉移到城市去。若城市未能有足夠水源,它只可能抽取地下水。若管理不善,地下水的流失將影響河流流動,並可能會導致地面下陷。又若處理污水不當的話,這會令地下水受污染。

第二,城市的廢物多是非有機,這與城市相對富裕和由消費主導有關。傳統的埋葬和焚燒不再可以承受固體廢物增加。焚燒方法散發出來物質嚴重污染空氣。為了減少對城市影響,有些城市將廢物運送到其他國家埋葬。然而,不得不承認已發展國家有較好的循環再用安排,但其電子廢物的增加又是另一問題。

第三,都市化和工業化追求的經濟增長多倚賴化石燃料。地球暖化與化石燃料散發出來的二氧化碳有直接關係。雖然近年已提倡再生能源,但再生能源不足以支撐當下消費模式。城市生活要為地球曖化付上一定責任;反諷,貧窮人相對地不按比例承受地球暖化的結果。

第四,城市人對土地的感覺相對地陌生,因為在城市,土地的價值只從金錢量化。人對土地的感情變得稀薄,沒有歷史感,開發土地發展是大道理。全球濕地的減少正是一例,但濕地對生態有正面角色。按聯合國公布,從1970年到2015年,全球消息了35%濕地。這是跟人類活動有關。

都市生活的經濟活動和人口過多令生態共生進一步失衡,威脅眾生萬物。這生態危樓仍有改善可能嗎?要放棄嗎?「執屋」的生態救贖神學有甚麼意思?

從靈魂救贖到生命豐盛

「上主愛世人,甚至將他獨一的兒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人不致滅亡,反得永生。」(約三16)這是華人教會對上主執屋很重要理解。這理解說明上主是愛,上主的愛是犧牲的愛。上主執屋行動是為眾生萬物帶來生命。雖是如此,但教會對這經文卻存有兩個偏見。第一,華文聖經將κόσμον翻譯為世人,但κόσμον指世界,人是受造世界成員之一,非受造世界的核心。當華文翻譯為上主愛世人時,受造世界就分割為人類世界與非人類世界,甚至強化人類比非人類更重要的態度。

2006年出版的新約和合本修訂版沒有將這偏見和錯誤修訂。在新約和合本修訂版試讀本公開時,我曾向編輯委員會成員之一提出,為何不修訂「上主愛世人」為「上主愛受造世界」。她回應,「教會不習慣這轉變,所以,保留了上主愛世人。」習慣可以是一個解釋,但不是合理解釋。若習慣是合理解釋,我們就沒有任何理由要有修訂版。

我不會說,華人教會對生態的忽視源自這翻譯,但這翻譯不能逃避它要為強化以人為中心的生態觀負上一定責任,即它沒有嘗試糾正這看法。第二,這經文以「永生」理解耶穌的救恩。永生指在上主裡的生命,重點不是個體的不朽。在約翰福音,永生是已實現的終末論(realized eschatology),即因在基督裡,門徒已體驗永生。永生不是屬於未來的事。然而,教會傾向以未來的終末論(futuristic eschatology)理解永生(這不是錯,因為上主國還未完全彰顯)。結果,永生給人的印象是關注死後生命,甚至認為死後生命比死前生命重要、靈性比物質重要。但當現代人已接受死亡是生命一部份時,回應死亡威脅的永生似乎已失去其吸引力。

再者,有人說,「我已活得很辛苦,我不想有永生。」此外,強調未來的終末論的永生令我們不太重視當下物質世界,反而認為新天新地才是我們等待的永恆(啟廿一)。「執屋」只是為了「搬屋」。《這世界非我家》這首聖詩充份反映這態度。這對生態破壞沒有絲毫同情。說回來,我們當如何詮釋上主對受造世界的愛呢!

耶穌說,「我來是要叫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十10)第一,羊比喻人類,上主子民。耶穌的承諾不但照顧羊,更挑戰那沒有盡責照顧羊的牧人,他們其中有「偷竊、殺害、毀壞」的盜賊。第二,羊不只是比喻人類,羊更包括羊和非人的眾生萬物。那麼,耶穌要批評的,不僅是失職的牧人,更是作為牧人的人類,即人類沒有盡責保護羊代表的眾生萬物。第三,耶穌的愛不只為人類,更為眾生萬物。《For the Life of the World: Theology that Makes a Difference》一書中提到,「在上主臨在中,人類和所有上主受造物的豐盛是上主對受造世界最重要的關注。所以,這應是神學最核心目的。」生命豐盛沒有排除永生,但生命豐富拒絕將物質與靈性、短暫與永恆、死後與死前、人類與非人類、個人與社群、宗教與政治等對立。生態教曉我們認識生命的彼此扣連(inter-connectedness)。因生命彼此扣連,生命豐盛的核心是生命之間的共同(common),即生命豐盛不是個體、個別物種或個別國家的豐盛,而是所有眾生萬物的豐盛。這關乎共善(common good)。

Image by lifeforstock on Freepik)

相關文章:

新年、「執屋」與上主宣教(二):共善倫理
新年、「執屋」與上主宣教(三):迎接耶穌回家

傳揚論壇期待透過每篇文章激發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與社會的關係,不斷重新理解上主在這個世代的心意。 面對艱困的媒體環境與難以質疑、反省的教會文化,我們沒有教派包袱,願在各個公共議題上與大家一同反思。 為維持平台運作,傳揚論壇每個月需要15萬元經費,祈請兄姐關心代禱及奉獻,與我們同行,並向更多人分享。

贊助本文
已贊助人數:0人
已贊助金額:0元
前一篇文章我與猶太人的二三事 vol.1
下一篇文章別老愛檢討年輕人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哲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客座副教授、亞洲文化與神學高級研究所院長。主要教授課程包括公共神學、基督教倫理、宗教與社會及生命教育。認為教會是一個政治實體,其責任是向世界見證上主國的價值。所以,教會是一場參與轉化世界的政治運動。牧者是政治家,宣揚上主國、建立以教會為基礎的地方工作、培養信徒的心之習性。

發表評論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