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熱文

來去農村住一晚!在生活的夾縫,好好呼吸

在都市裡無止盡的追求,但卻忘了生活的樣子是什麼?人生擁有多少,才叫富足?或許該勇敢按下「暫停鍵」,到農村走一趟,稻香、蟲鳴、泥土、螢火蟲,重新學會用五感跟大自然溝通,徹底感受自己的存在。

農村-茶鄉-鹿谷-宜蘭-美麗台灣行 圖片來源:南投縣政府提供
    其他

想看大海、稻田、想赤腳踩著土地,台灣農村賦予這些想望更多意義,到農村走一趟,學著好好生活,在生活的夾縫裡好好呼吸。

農村,是年輕人千方百計想出走的過去,但恬靜簡樸的生活、自然生態與三合院文化,卻成為國外旅客想走進台灣的原因。來自荷蘭的旅人亞曼達,就受到「香蕉與黑膠」三合院民宿吸引,前往高雄美濃旅行。

台灣去年參加農村旅遊人次,達2670萬人次,國外旅客則從10年前的6萬,成長到50萬人次。

農委會輔導處副處長蘇夢蘭說,台灣農產多元,所以農村旅行更能從產地到餐桌,整合農村文化、自然與農產資源,讓遊客認識農業與文化,帶動消費。

茶鄉鹿谷──媲美歐洲酒莊

而南投鹿谷鄉9成以上面積種植全台知名的凍頂烏龍茶,茶鄉旅行自然成為鹿谷特色。

清晨,從鹿谷鄉的蜿蜒山路爬上大崙山觀光茶園,白霧氤氳,從觀景台俯瞰,遼闊茶園跟凍頂山、甚至玉山,都能收進眼底。

附近的武岫農圃種滿整片銀杏林,秋冬之際,銀杏金黃與茶樹蓊鬱、山巒雲海疊加,曾被遊客形容像天堂。

帶旅客探訪茶園、製茶、評茶、做壓花茶罐、圍爐煮茶,是鹿谷茶鄉旅行的精髓:模擬歐洲葡萄酒旅遊觀光。

廣告

「初鄉茶間」就改造廢棄製茶工廠和有機茶園,做深度旅行。「你看,這要採上面的一心二葉嫩芽,」茶農拿刀片「刷刷刷」示範採收,旅客戴上斗笠,身著色彩繽紛的採茶裝上陣,背著竹簍彎腰採茶。

採完茶,炒茶手續繁複,通常直接安排手揉茶階段。將茶菁鋪在三合院前埕,用手揉捻成圓球狀,為後續烘茶過程做準備。

勞動後吃的採茶餐,顧名思義,是過往鹿谷農民上山採茶帶著吃的便當,不管頂著豔陽或滂沱大雨,三合院佐採茶飯,每一口都是古早味。

有人走一趟農村,是為了尋找熟悉的記憶與味道。初鄉茶間負責人朱怡甄說,曾有竹科工程師,就坐在三合院的屋簷下,看著遠方的山,吃採茶飯吃到流淚,「他小時候住的三合院在九二一(地震)的時候倒了,所以很懷念。」

廣告


與原民部落竹筒糯米飯不同,鹿谷小半天特有的竹筒飯是利用當地盛產的孟宗竹,將地瓜、生米和菜餚放進竹筒,直火烘烤1小時。除了地瓜飯,6節的竹子也會裝入6種不同菜餚,食用碗做成竹筒形狀,可以帶回家做紀念。(王建棟攝)

學當茶評鑑師,全球唯一

鹿谷的傳統是賽茶。所以吃完飯,旅客學當茶葉評鑑師,這也是全世界唯一的評鑑體驗。「這是金萱、翠玉、貴妃、烏龍……,」鹿谷鄉廣興村村長黃筆顯準備六種茶,教大家依據茶葉的顏色、形狀和香氣,分辨茶的種類。

當茶泡開,先觀察色澤,聞香氣,最後以上唇吸入茶湯,舌頭震動,茶湯汽化,舌頭更容易感受茶的酸、甜、苦澀。

廣告

評完茶,朱怡甄拿出小草、小花和老茶葉,示範製作壓花茶罐。她利用大自然素材拼貼,讓旅客可以裝飾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茶罐,「想把老葉做壓花,賦予茶葉新生命,」朱怡甄說。

初鄉茶間利用三合院和廢棄茶間,規劃採茶、揉茶、品茶和DIY壓花茶罐等。(王建棟攝)

沒有泡過茶,別說自己走過茶鄉。民宅2樓隱藏日式風格的「圍爐煮茶」空間。

訂製的圍裙、小凳子整齊地擺放在榻榻米上。開放式的空間,讓人不管坐在哪,都能看到山巒和茶園,溽暑時節仍感到微涼。

圍爐煮茶,結合日本茶道跟台灣泡茶方式,是生活化的茶席展現。「圍爐煮茶談的是分享,」受過日本茶道訓練,首創圍爐煮茶的茶藝師張素鸞說。

廣告

活動開始,可以挑自己喜歡的圍裙,圍裙上有不同茶的名字,待會泡的就是該款茶葉。動手泡茶前,張素鸞講解茶葉的知識,跟實際泡茶的手勢與方法。

每個人坐在小凳子上,面前擺著專屬茶具和茶罐,小心翼翼執行步驟。先用勺子舀起煮沸的熱水,注入杯中,得注意舀水手勢,或用食指輕按杯蓋倒茶湯,每個動作都充滿對茶的尊敬。

前三泡的茶必須跟別人分享。不同人泡出來的茶,依時間、水溫、茶葉多寡,都有不同風味。

茶席中,眾人不時站起來,互相斟茶,將相聚的緣分喝下肚,溫暖彼此的心。

「你喝喝看我的金萱」、「我的凍頂烏龍不錯喔」,在圍爐煮茶體驗中,遊客圍坐泡茶、 彼此互相斟茶談天,分享的不只是茶湯,還有暖手的心意。(王建棟攝)

全台最大賞螢區,猶如銀河

規劃茶鄉旅行多年、太極美地發展協會理事長張淑貞說,台灣茶文化之所以特別,是因為從北到南,台灣每個山頭,隨著不同的日照、溫度、濕度和雨量,造就不同風味的茶葉,適合用茶鄉旅行說故事。

廣告

鹿谷還擁有全台最大賞螢區,橫跨低、中、高海拔,賞螢月份可以從3月到6月。晚上7到9點,是賞螢最佳時間。

5月底,溪頭自然教育園區仍有超乎想像的螢火蟲,會有一、兩隻迷路的螢火蟲在肩頭停留,像星塵掉落地球,看著也療癒。

在鹿谷,擁有全台最大賞螢區。(王建棟攝)

雨後的天空很乾淨,滿天星星和螢火蟲,猶如兩條銀河交會。

溪頭近年更發展出森林療育行程。導覽員以試紙和儀器測試壓力值和血壓,透過在溪頭園區裡進行五感體驗,讓人打開觸覺、嗅覺、視覺、味覺和聽覺,結束後回頭檢測壓力是否降低。

在大自然裡的森林療育行程,重新找回自己的五感。(王建棟攝)

譬如用手觸摸花草、樹木,摘肉桂葉、吃肉桂梗;光是摸樹不夠,要會抱樹跟爬樹。全體抱樹完畢,最後一關是赤腳踏進泥土,感受身體與土地的連結。

學會用五感,跟大自然溝通,徹底感受自己的存在。

 

田園宜蘭──自足的美好

宜蘭農村,是港澳旅客必遊之地。穿過雪隧,就可以看見大海、稻田和陽光交織。蘭陽平原三面環山,東面向海,長年氣候溽濕,大部份的時候,宜蘭像被薄霧覆蓋,距離宜蘭市區約四公里的員山鄉內城更是如此。

宜蘭農村是港澳旅客常指定的旅行地點,光看著就療癒的蘭陽平原,集結盎然的稻田綠意與多樣作物。 員山鄉內城社區被山和田包圍著,每走一步,都能遇到不同的生態驚喜。(王建棟攝)

早期內城地勢低窪,常有洪患,為了躲避大水,村民多往山邊聚集,逐漸形成「內城」聚落。直到日治時期在內城興建堤防,才得以開墾。緊依雪山的內城,地下水、湧泉豐沛,形成溝渠與埤塘,成為內城的自然資產。

平日上午,10幾台繪有彩色圖騰的「鐵牛力阿卡」,井然有序地停在廣場,這是內城農村旅行的特色之一,退役耕耘機與載運貨物的手拉車搖身一變,成為帶著遊客導覽農村的鐵牛車。

「鐵牛車的歷史跟農村長輩的智慧一樣珍貴,希望長者可以走出家門,和旅客分享自己的生活記憶,」發想鐵牛力阿卡的內城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簡裕鴻說,這也是為什麼,鐵牛力阿卡都是55歲以上的社區長者擔任司機兼解說員。

由傳統耕耘機改造而成的鐵牛力阿卡,是前往內城社區一定要乘坐的交通工具,坐著鐵牛力阿卡環遊社區,轟隆隆的引擎聲,和碰撞顛簸泥土小路時的震動,搭配耆老司機的介紹,是內城社區最經典的行程。(王建棟攝)

6人一車,浩浩蕩蕩沿著阡陌小路,串聯起各區景點,導覽時間一個半小時起跳。58歲司機楊木壽掛起耳麥,一手操控著鐵牛,不忘妙語如珠逗笑旅客。

行進時鐵牛車搖晃嚴重,發出碰碰聲響。必停景點是400年歷史的紅茄苳大樹公、渡船頭公園,以及最大的埤塘「太陽埤」。楊木壽說,舉凡小孩哭鬧或男子當兵,都會向大樹公祈求。居民也擺小攤賣桃太郎番茄和紀念品,像小型廟會。

渡船頭公園過往是內城對外聯絡交通的內陸碼頭。早期內城山頭種植相思樹,利用渡船頭運送木材。交通發達後,河道不復存在,繁華落盡後改建為公園。

太陽埤早期被稱為「蟳鉗埤」,平靜無波,冬天是候鳥的最佳棲息地。楊木壽小時最喜歡跟朋友到埤塘戲水,是最幸福的記憶。

下田去,向土地學習生活

體驗農村,還有別的方式。

來自以色列的哈雷爾(Harel),穿夾腳拖、短袖短褲,抱著剛採的空心菜,只看穿著,儼然就是當地人。他到宜蘭員山鄉打工換宿,原本只計劃待1個月,卻愛上鄉村的靜謐,選擇留下來,除了插秧,也搬蜂窩、除草。即便在農場打工過,內城生態學校的農事體驗對他也很新鮮。

沒有吃過芋圓的哈雷爾和來自荷蘭的路克(Lukk)將蒸熟的芋頭壓碎,加入糖、番薯粉,將芋泥搓成長條狀,切成小塊可入口的形狀。

來自荷蘭的路克(左)和以色列的哈雷爾(右),抱著親自下田採摘的有機空心菜,期待自己動手做晚餐。(王建棟攝)

等待甜點出爐的時間,兩人走向有機蔬菜園,忙著分辨雜草和蔬菜。「以色列沒有稻田,很多蔬菜也沒看過,」哈雷爾觀察田裡的紅莧菜,一臉好奇。

為了炒菜,內城生態學校還研發搭建火箭爐的方法,一起用紅磚瓦堆疊成爐灶。搭建火箭爐後,撿拾木頭當柴火。兩人拿起大鐵鍋翻炒,體驗台式炒菜。飯後看星星、喝茶,笑語迴盪。

兩人都來自農業高度機械化的國家,但台灣農村都自給自足。對他們來說,更吸引人的是農村的生活。「我喜歡過著跟當地人一樣簡單的生活,而且這些居民就算自己過得不是很富足,卻還是彼此幫助,」哈雷爾說,最喜歡大家聚在一起包春捲,閒話家常。

「我發現自己擁有的東西很珍貴,生命中再微小的事情,我都學會欣賞,」自由工作者路克,兩個月內來台灣兩次,很喜歡農村帶給他反思的機會跟體驗。

離內城10分鐘的深溝村,也值得一遊。主打當季、有機食材的美虹廚房,改造60年歷史的深溝碾米廠,刻意留下斑駁磚牆,挑高空間設計,席地而坐的日式榻榻米,還有面向老舊窗框的吧台,桌椅跟櫃子都是手工打造。

美虹廚房從沙拉到甜點都主打少油健康,老闆娘美虹姊用手作豆腐乳,結合起司做成豆腐乳起司蛋糕,以及少有的紫糯米茶搭配豆腐乳爆米香,是最好的收尾。(王建棟攝)

農作,成了書店最美風景

美虹廚房沒有固定菜單,有什麼就煮什麼,像在家裡翻找冰箱的日常。飯後茶點,以紫糯米茶佐豆腐乳爆米香。甜點讓人難以抉擇,「豆腐乳起司蛋糕」和「紫糯米戚風」都是招牌。如果在冬天到美虹廚房,還能吃到廚娘朱美虹的拿手臘肉。

離餐廳不到幾步路,「小間書菜」引人注意,很難想像農村有獨立書店。新鮮蔬果、稻米以及自製農產品,成了書店裡最天然的擺飾。兩旁櫃子上則違和地擺放文學、小說、旅遊類書籍。

一間小小的店裡,賣書,也賣菜,更能以書換菜。「這間書店是從土地長出來、活起來的力量,」朱美虹笑說,小間書菜賣福壽螺貼紙和當地農民社群「田文社」手繪的深溝年報,很受旅客歡迎,是必帶紀念品。甚至有日本設計師特地前來取經,說自己需要這種來自土地的新鮮感。

獨立書店小間書菜裡販售的農作物與加工品全不含農藥、化肥和添加物。書架上的書是用米、菜換來的,也可以用書換菜。當地小農設計的福壽螺貼紙,連日本設計師都來學。(王建棟攝)

「台灣社區的飲食文化、農作,過往覺得是拿不上檯面的東西,卻逐漸發展成台灣文化與農業觀光的優勢,」暨南大學觀光休閒與餐旅管理學系助理教授曾喜鵬認為,最重要的是讓生活、生產跟生態可以並存,不用刻意創造,而是讓旅客融入當地生活。

畢竟,農村旅行最重要的,是人與生活的樣子。

 

【更多深遊】
日月潭魚池鄉:百年老茶廠,探訪紅茶茶莊,享用紅茶料理。
坪林:「南烏龍、北包種」,坪林出產的文山包種茶展現文化印記。
高雄美濃:客家農村文化保存最完整處,能體驗農事,還能品嘗客家美食。
新北農漁村:貢寮水梯田復育後,採用有機農作方式保育水田;三貂角卯澳漁村,保有最樸實漁村生活。

(責任編輯:吳廷勻)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天下雜誌37週年特刊《美麗台灣行》

邊跑馬拉松邊旅行,帶著山海去私奔! 下一篇 邊跑馬拉松邊旅行,帶著山海去私奔!
你可能有興趣
#廣編企劃|2030年臺中時空膠囊:打造環保低碳新城市!
最新訊息
領取首訂優惠3個月$499(原價$790)
App內開啟 更舒適的閱讀體驗
訂閱天下雜誌電子報

天下雜誌當期內容的精華與延伸,每周三發送最具時效性的深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