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3季【曹静专栏】正面描写,侧面烘托——记叙文构思系列精讲

记得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哦!

【技法精讲】

所谓正面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侧面描写,是指对描写的对象,不做正面的描绘,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从而获得独特艺术效果的方法。简言之,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对被描写对象周围效果的渲染,来表现被描写对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又叫间接描写,还叫衬托法。它是正面描写的一种补充。

我们以“老师特别严厉”的话题为例,看看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不同之处。

由上面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正面描写能够让读者从人物的言谈举止,更直观地感受其性格特点,进而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而侧面描写则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关于这两类描写的运用,我们给大家提供三个小妙招。

一是以人衬托人。意即写此人是为衬彼人。在《“飞天”凌空》中,作者用诗画般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夺魁的精彩瞬间,字里行间洋溢着动态美。文章第二段和第三段用“轻舒”“高举”“蹬”“翻腾”“转体”“插入”等一系列动词,突出了吕伟动作的高难、惊险、完美,震撼人心。这些跳水慢动作的回放,是正面描写。而文中还写到记者的赞叹,观众的掌声、欢呼声等这些“非运动员”的表现。这些侧面描写,巧妙有力地衬托出吕伟跳水的精彩。读者虽未亲临现场,却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比赛的整个画面。

二是以景烘托人。要写人,先避开不写,而写有关的景或物。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当胆小的“我”趴在悬崖上下不来时,近乎绝望。作者用细腻的心描写,写出了“我”的进退两难,孤立无援。同时,作者也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心情。文中写道:“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周围一片寂静。”这暗淡的、沉寂的自然环境,从侧面烘托了人物的恐惧心理。悬崖已令“我”害怕了,加上如此寂静、黑暗的环境,更加凸显出“我”的恐惧与无助。

三是以物烘托物。在《三峡》中,先从正面写了山的连绵不绝和高峻挺拔:“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云叠嶂,隐天蔽日。”之后为了突出山高峻的特点,又用“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从侧面来烘托山的特点。再如,在朱自清的《春》中,作者在描写春花时先是正面描写了花的颜色“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展现了春天的五彩斑斓。接下来作者没有直接去描写花的香气,而是借写蜜蜂和蝴蝶的活动,从侧面烘托出了花香之浓郁,描绘出了一幅春回大地,百花争艳,花香扑鼻的春景图。

【升格指导】

原文呈现

记 忆

尚昱璇

等终于明白了一切的时候 他早已消失在天涯,唯有岁月堆积思念成沙,但好在,我还记得一切,哪怕事后再回想,也有暖意上心头……(文章开篇点题,奠定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无奈而又温暖。)

记忆中,我与他相处的时间不长,印象最深的是那张慈祥的脸,勾起回忆的是那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上我们一家人坐在桌子前为两岁的我庆祝生日,他依然是那张皱纹攥在一起的笑脸,白酒也依然在他手中(交代文章背景,抓住爷爷爱喝酒的特点,展开回忆,记忆的大门缓缓拉开……)

他爱写字。他的字像他做人一样正直、刚劲有力,一点一提都有生命的气息。大笔一挥,那浑厚爽快的字便跃然纸上,让人看了不由赞叹。(开头写出爷爷爱写字的特点,但略显单薄,尤其是“让人看了不由赞叹”一句缺少铺垫。如果加上小时候“我”懵懂的印象,从侧面烘托爷爷爱写字的特点,效果更佳。)

曾经做过关于他的梦,幻想他曾坐在石榴树旁仰望那迟暮的天空,幻想他曾坐在柴房中把粗糙的柴火投进火堆中,幻想他坐在笼前喂着那几只小鸡……(上段实写,此段虚写,没有过渡,有些突兀。)

好像有他的一切都是在梦中。他变得不再那样潇洒,眼睛也总是忧郁。他是一个坐在屋外凉台上的老人,浑浊的双眼望向远方,孤独而又忧伤。(此段文字紧承上段的虚写,似真似幻,都是回忆,但与上文衔接不密切,文章层次显得混乱。可以调至后文,作为情感上提升,侧面烘托出对爷爷的情感。)

“有时候看着街上那些年轻人好像自己一直都是老的,从来都没有年轻过。”眼神还是那个眼神,依然落寞,这却是我从一个农村老人口中听到最浪漫的一句话(此段表述意义并不明确。)

秋忙的院子里,一个拄着拐仗的老人,颤颤巍巍地用手里的拐杖驱赶着飞来啄食的鸟儿,待鸟儿飞走,他便倚着那堵矮斜的墙,等待它们再一次飞来。有他的地方四周总是毫无生气,形单影只的他只是逗弄着满院的花花草草,与它们说着些什么。问他为什么不去街边的人群里和其他老人们聊聊天,他说,人老了,像一堆枯木柴,别人看你的眼神也不一样了,能躲就躲,不愿过去凑热闹,呆在家里自在安心些。后来家里人劝他多出去走走,但他也只是依旧形单影只,守着他的小院,守着他的花草。(只从正面描写他的孤单,不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表现不够充分,可以用秋忙时的热闹场景与他的形单影只形成对比,侧面烘托出他的孤单。)

院子里的独影常常被拉得很长很长,像一个被丢弃的孩子。(作者用影子,侧面衬托出爷爷的孤单与悲凉。)

梦与我的记忆虚虚实实,可唯一能确定的,都在那仅有的一张照片上。他是真的爱喝酒,也热衷于书法,他无时无刻不端着一杯白酒。一看见酒,人仿佛都精神了许多,满是皱纹的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眼中也有了少见的光芒。这也是我对他唯一的印象。(前文没有对喝酒的情节进行描写,此段出现“他是真的爱喝酒”有些突兀。)

可是,他,我的爷爷,偏偏在我刚刚懂得珍惜的年纪,与我走散了……(文末揭示出“他”是爷爷,交代了结局,通过真实与梦境的共同回忆,透漏出作者对爷爷深深的思念。)

【焕新秀台】

记 忆

尚昱璇

等终于明白了一切的时候 他早已消失在天涯,唯有岁月堆积思念成沙,但好在,我还记得一切,哪怕事后再回想,也有暖意上心头……(开篇点题,打开记忆的大门,陷入深深的回忆,段末的省略号像开启表演的幕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记忆中,我与他相处的时间不长,印象最深的是那张慈祥的脸,勾起回忆的是那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上我们一家人坐在桌子前为两岁的我庆祝生日。他依然是那张皱纹攥在一起的笑脸,白酒也依然在他手中。

为数不多的随父母回家时,我也总不愿过多待在屋子里,不是我有多调皮,而是“臭美”的我不想沾染那浓浓的酒气,屋子里的东西像刚刚从酒坛子里捞出来似的。(用“以人衬托人”的写法,写我的“臭美”,凸显他爱喝酒的特点,与前后文照应。)

虽然不喜欢他的酒气,但却极喜欢他写的字。有时候在院落中,都能看到他书桌上写满字的凌乱纸张。(增加过渡段,起承上启下作用,写出爷爷的两大爱好——喝酒、写字。)

他爱写字。他的字像他做人一样正直、刚劲有力,一点一提都有生命的气息。大笔一挥,那浑厚爽快的字便跃然纸上,让人看了不由赞叹。那时,刚刚高过桌子的我,总是睁着好奇的眼睛看他笔尖,看看是不是有个精灵帮助他。(运用“以人衬托人”写法,通过小时候“我”好奇地看爷爷写字的表现,侧面烘托了爷爷书法好,同时还写出对爷爷的崇拜。此处加入了作者情感的表达,与文章开头基调相吻合。)

秋忙时,农场里呼叫声、欢笑声、收割声,飘进他的独门院落。(此处用“以景烘托人”的方法,添加秋忙时的热闹场景,与他的形单影只形成对比,侧面烘托出他的孤独。)一个拄着拐仗的老人,颤颤巍巍地用手里的拐杖驱赶着飞来啄食的鸟儿,待鸟儿飞走,倚着那堵矮斜的墙,等待它们再一次飞来。他形单影只的,只是逗弄着满院的花花草草,与它们说着些什么。问他为什么不去街边的人群里和其他老人们聊聊天,他说,人老了,像一堆枯木柴,别人看你的眼神也不一样了,能躲就躲,不愿过去凑热闹,呆在家里自在安心些。后来家里人劝他多出去走走,但他也只是依旧形单影只,守着他的小院,守着他的花草。院子里的孤独身影常常被夕阳拉得很长很长,像一个被丢弃的孩子。(作者用爷爷无聊时“用手里的拐杖驱赶着飞来着时的鸟儿”“逗弄着满院的花花草草”的正面描写,来表现爷爷人陪伴的孤单。同时,也运用“以物烘托人”的写法,用影子侧面衬托出“他”的孤独,表现爷爷悲凉心境,文章有立体感。)

他也会走出家门,走上街,可是看着街上那些年轻人,好像他自己一直都是老的,从来都没有年轻过,眼神还是那个眼神,依然落寞。他便又拄着他的拐杖,慢慢挪回院里。(对原文中段落顺序进行调整,对应上文的“家里人劝他多出去走走”,表现爷爷也想改变过,努力过,但终因年纪大了,看到年轻人更觉自己老,自己没用,更加“落寞”,努力后的失败,使爷爷心情灰暗,我心里些许的心疼与愧疚通过文字渗透出来。)

曾经做过关于他的梦,幻想他曾坐在石榴树旁仰望那迟暮的天空,幻想他曾坐在柴房中把粗糙的木柴投进火堆中,幻想他坐在笼前喂着那几只小鸡……(由实写转为虚写,表现作者对爷爷印象既深刻又模糊,深刻在于琐事依然记得,而模糊正是照应文章开头的“我与他相处的时间不长”。)

好像有他的一切都是在梦中。他变得不再那样潇洒,眼睛也总是忧郁。他是一个坐在屋外凉台上的老人,浑浊的双眼望向远方,孤独而又忧伤。(由原文的前部分调整至此,写我梦境中出现的景象,似真似幻,表现出作者在努力回忆,又似乎记不清楚,与题目“记忆”相契合,照应前文,突出作者对他的思念之深。)

梦与我的记忆虚虚实实,可唯一能确定的,都在那仅有的一张照片上。他是真的爱喝酒,也热衷于书法,他无时无刻不端着一杯白酒,一看见酒,人仿佛都精神了许多,满是皱纹的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眼中也有了少见的光芒。这也是我对他唯一的印象。(与前文的爱喝酒、喜欢书法相照应,收束全文。)

可是,他,我的爷爷,就是这样,偏偏在我刚刚懂得珍惜的年纪,与我走散了……

升格启示:

本文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爷爷的怀念。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可以给我们三点启示。

1.正“主”侧“辅”,以人烘托人。

写人的文章,为了突出人物性格特点,最常用的方法是正面描写为主,侧面烘托为辅。通过大量的客观描述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通过侧面烘托增强效果。升格文第五段以正面描写为主,侧面烘托为辅,使爷爷形象深入人心。正面写了爷爷爱写字,接着通过孩童的眼光侧面烘托了爷爷写得好,丰满了爷爷爱写字的形象。所以,在描写人物时,以人烘托人,能够更有力地表现人物形象,让读者印象深刻。

2.侧面独用,以人烘托人。

为了增加文章的层次感,侧面描写有时会独立运用,它用一种更为机智,更为含蓄的笔墨来刻画人物,给读者无限想象。在升格文第三段用“以人衬托人”的写法,凸显他爱喝酒的特点,文中没有任何对爷爷爱喝酒的正面描写,但我们从“‘臭美’的我不想沾染那浓浓的酒气,像刚刚从酒坛子里捞出来似的”一句话,似乎看到了一个酒杯不离手,酒不离口的爷爷,与前后文照应。

3.正侧穿插,以(景)物烘托人,以物烘托物。

写人或写物的的文章中,常见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穿插进行,为表现人物或事物特点齐头并进。在升格文第六段,用“以景烘托人”的方法,用秋忙时的热闹场景,与他的形单影只形成对比,增加了读者的想象和感悟,侧面烘托出他的孤独。而第六段末用“以物烘托人”的写法,用影子这一物,侧面衬托出“他”的孤单表现爷爷悲凉心境,文章有立体感。

【佳作欣赏】

佳作一:

这位“非凡”的朋友,外号叫“书魔”——看书看得入魔。一次体育课老师没来,有好多同学都在“大闹天宫”——玩纸飞机的、“鬼”抓人的、踢毽子的,应有尽有,我们班顿时成了一个“玩法百宝匣”。只有他安安静静地当书生,成了“百玩法中一点书”。

这时,他旁边的班上鼎鼎大名的“暴力女”,问这位“书魔”借支笔,大声叫道:“喂,书呆子,借我支笔!”

这位“书呆子”却一动不动,根本就没把她的威慑力当回事。

她有点不耐烦了,又把声音提高了一级:“快点!”但这个“不怕死”的人还是没动,还做出了欣赏的样子。

这下可真惹怒她了,使出来“杀手锏”——对着他的手臂使劲掐了一下,这下总算是把他从书中世界拉了回来。

可这一举动似乎惹怒了他:“干吗?”就两个字,就把“暴力女”给怔住了。之后他又去“吃书”了。

——《非凡》

【点评】

作者主要使用“以人衬托人”的写法,通过描写其他同学的“闹”,侧面衬托出朋友的“静”,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物性格安静特点。不只是用一件事证明他的静,作者又写了“暴力女”问他借笔,“大声叫”“又把声音提高了一级”都没有惊动沉陷书海的“书魔”,最终“对着他的手臂使劲掐了一下”才使安静的他有了反应,表现了“书魔”的喜静、爱读书的品质。而本段最终并不是突出“书魔”的这些优秀品质,而是要突出“书魔”生气“非凡”的特点,所以,本段最后当朋友被惹怒时“干吗?”这一句话把同学“怔住了”,突出“书魔”的生气“非凡”。

佳作二:

有一种美好,甜甜的,在口腔中慢慢化开,荡漾着,荡漾着,到达心底的每一处角落。

雨后的清晨,窗外的麻雀叽叽喳喳地叫着。楼下的柏油马路,早已被淋得浑身湿透。路旁的草丛,被大雨冲刷得绿油油的。树的枝头上长着许多小瓢似的叶子,盛着雨水,仿佛轻轻一碰,就要破碎。“小红,陪奶奶出去溜达溜达吧。”我一口答应。

小区很美。走着走着,就到了童年时经常光顾的那家小店。小店不大,东西倒挺齐全。

那时候,我到这家小店,最喜欢买的,就是某种品牌的糖果了。

想到这里,我不禁开口对奶奶说: “奶奶,你还记不记得我小时候偷偷来这里买糖吃,结果被你发现了还说了我一顿?”

“记得啊,”奶奶回忆道,“我那个时候生气不是因为你偷偷买糖吃,是找不见你,我担心啊!”奶奶笑着说。我一怔,心里感到甜甜的。

——《久违的美好》

【点评】

作者开篇点出“甜”,奠定整篇文章感情基调,文章围绕“甜”字来写。接着作者使用“以(景)物衬托人”的写法,通过雨后清新、小鸟欢叫、小草葱绿、枝头雨水等环境描写,侧面烘托出作者心情的愉悦,与“甜”相应和。美好的环境发生美好的事情,与奶奶说起往事,体会到奶奶对我的爱,“心里感到甜甜的”与主题相呼应。

END

编辑:沈 俊

孙艳,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滨州中学教师,滨城区优秀教师,滨城区教学能手,滨城区教学先进个人,参加滨州市课题“基于传统文化的初中语文学科育人研究”,在《教育学文摘》《内蒙古教育》《阅读》等发表多篇文章。坚信初心不改,温暖常在,在繁华处守住纯真,在流年里鲜花盛开。

曹静,滨州市滨城区第四中学教师,王君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齐鲁名师人选,滨州市名师,滨州市教学能手,滨州市教科研先进个人。专注于“跟课文学写作”教学研究,曾主持省课题“生活日记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并获市社科成果奖。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等期刊发文近20篇,人大复印资料转载1篇,人大复印资料索引3篇。

郑重声明

本期内容为“语文湿地”(微信公众号:yuwenshidi。以下简称“湿地”)原创首发内容,任何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转载、复制、摘编前,必须得到“湿地”及原创作者的共同授权许可;未经“湿地”和原创作者本人的共同授权许可,禁止以任何名义进行转载、复制、摘编等任何形式的使用。一经发现,我们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