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摇滚音乐家苏阳:一片土地的热烈情愫

民族摇滚音乐家苏阳:一片土地的热烈情愫

想不出一个合适的开头展开描述,当然这篇文字也不能定义为一篇乐评,自认为我还不够格来对一个优秀的艺术家进行评述,且当作一次有感而发的流水记叙。

应该是在08年的时候听到苏阳的《贤良》 ,随即听了这张专辑里的几个作品。当时对《贺兰山下》 和 《长在银川》印象深刻,对这个好似无尽旷野渗漏着西北风沙的声音印象深刻,坚硬且柔长,悄然又热烈的流淌进血液里。

一次偶然机会结识到苏阳,话语不多但真实纯粹,简单交谈中透着谦和低调,相比起苏阳的作品和真真实实坐在对面的他——对我而言,他是陌生的,但音乐的魅力则恰恰应该恭敬的向他靠近。对于今天提笔,如果作为疯狂的、资深的乐迷,反而难于从自身角度对他进行冷静客观评述了。

在苏阳的《贤良》、《像草一样》两张专辑中,作品大都质朴本真、高亢凛冽,也不乏戏谑、嘲讽、推拒,但在我看来更多透露的还是严肃而动情。苏阳的音乐创作根植于西域传统文化,是对中国西部农耕文明下民间艺术自觉的现代解读。虽然农耕文明早已不是当今经济与艺术之主流,但中西部漫长农耕文明永远根植内心深处,与其说这是种民族记忆,不如说它是民族基因。

相比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 哪里有丰茂的水草哪里有湛蓝的天空,哪里就是家。农耕文明有着安土重迁的生活方式,那块土地是人们一辈子赖以生存的基础,由土地、家庭、村庄缔结的相对封闭的亲缘关系是农耕文明基础组织形式,是人们所有心里根属和依赖的来源。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耕作方式,缔造着不同的生活境遇、态度极其价值观,正是这种组织形式下的情感催生了西部民间音乐,生动、形象,更不乏丰富的激情。

1969年出生的苏阳,16岁在西安上学时迷恋上吉他,1990年回银川后便组建了乐队。2003年,苏阳对西北民歌发生了兴趣,“有一天,我们发现从小熟知的几句民歌,永远不知她的整首是什么样的了……”苏阳接触了西北山区的民歌“花儿”,从此走上了民谣摇滚音乐道路。2006年他发行中国第一张土根摇滚专辑《贤良》,名声大噪。

长在宁夏,一个善感的男人自然感受到农耕文明的音乐气息,习染于民风与情感的吟唱或讲述,而当此种音乐符号不间断唤醒他创作的意识,让我们感受以情感为依托的意象,也许这就是苏阳独特音乐的原理吧。

忘了是哪位文学家说过,创作是一种伴随着感情和想象的高级精神活动,感性和理性,体验和判断交织进行的,我想只有生在那片空旷辽远的黄土地上,亲临那些鲜花、爱情、劳动和招展着不屈血性的人们,那些涌动在胸腔的炽热与高亢、戏谑与调侃 、想念与无奈、冥思与怨艾才会意境全出、感人肺腑。

若与当下一些做摇滚、民谣的音乐人相比, 苏阳的创作产量相对较低,一次闲聊中提及此事, 面对我唐突疑问,他微笑说:“也许是我的个人能力有限吧。”其实在这种民族文化追本的诉求中,决定了其创作起点之高,这种民间音乐的拾遗也许是注定不会高产量。

苏阳对中西部民间音乐原貌的修复和发扬,是一种文化追溯,是一种对声与色体悟的培养,也是一种长期的积淀与熏陶。 其优化自然情感,优化民间艺术,用音乐构建最活跃的情感,抓取西部精神印象。当你发现苏阳构建协和音程却又努力打破平衡的时候,你则不会误读,不被钝化,因为也许这种对冲正是其创作在当下的意义。

编辑于 2016-08-26 1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