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書體的發展經歷了篆、隸、草、行、楷的不同階段;而日本的書道發展,則由完全使用漢字發展到「平安時代」(公元 794 - 1192)演變為「和樣化」,即大家常見的「仮名書道」,大體分為兩個階段。

古時的日本,不論是法律,官僚制度,宗教思想都是建基於中國的藍本,漢字就是他們的唯一文字。

日本流傳下來最早的墨跡是聖德太子(公元 574 - 622)的作品,書法型態完全就是楷書造型,一直到了中國的唐朝(公元 618 - 907),相等於日本的奈良(公元 710 - 794)平安時期(公元 794 - 1192),日本先後二十次派遣唐使者學習不同的文化宗教知識,唐風被公認為楷模。

到了平安時期的中旬,日本對自身的文化制度獨立意識越加明顯, 另一方面,有説因為唐朝內亂頻生,「安史之亂」(公元 755 - 763)使當時的書家顏真卿也捲入內亂之中,日本感到不能再單靠依賴楷模中國模式,並於公元 894 年終止遣唐使,並限制於單靠借用漢字來作書面溝通的做法,於是用簡略或微調草書的寫法而製造出平假名,以省略楷書的筆畫而做出片假名。繼而就是在書法的領域內也開創自身民族的「假名書道」。

擁有自己的文字之後,各種文化領域包括和歌的發展都大大提速,日本書法歷史也以公元 900 年為前後史的分水嶺。

假名書道的審美不單對書道作品的整體視覺範圍內的裝裱,紙色,及懸掛環境都甚為講究。日本人對書道的重視,視之為國粹,與茶道並行。